火红熔炉炼匠心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西南铝熔铸厂熔铸四部熔炼班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24-05-15作者: 彭英

炒灰金属月回收量从不足46吨到如今的100多吨,投料量从最初的15.56万吨到如今的24.12万吨,从“中铝集团示范标杆班组”到“重庆市工人先锋号”“全国工人先锋号”,这许许多多的荣誉和光环都属于同一个班组——西南铝熔铸厂熔铸四部熔炼班。他们是怎样的一个班组?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荣誉加身?西南铝熔铸厂熔铸四部熔炼班10岁生日前夕,记者走进熔炼班,从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找到了答案。

与时间赛跑:激发战斗力

近年来,随着保供任务的越加繁重,熔铸四部承担了熔铸厂近61%的生产任务,成为熔铸厂产量占比最大、产品结构最复杂的保供主力军。

熔炼班每班六人,两人负责配料,四人负责五台熔炼炉。“可别小看这配料,虽说它是前期准备工作,但来料得严格按卡片要求的合金种类和重量进行配料,哪一样都不能马虎!”熔炼工罗小波介绍说。

不同合金成分的铝锭,摆放位置不同,标识不同,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准确完成选料和配料,避免混料,靠的就是“眼疾、手快、心细”。在罗小波和大伙看来,这和中医按方抓药是一个道理,多看多记多实践,基本就能把铝锭的成分、摆放位置做到心中有数。速度上来了,效率更高了,就能为下一阶段生产节省更多的时间。

熔炼班班长周强的手机里显示微信步数每天都在18000步以上。炉前温度达750摄氏度,炉膛温度达1100摄氏度。加料、搅拌、扒渣、取样、送样……在熔铸厂这段跨度180米长的工区里,在火红的熔炉前,熔炼班职工犹如辛勤的小蜜蜂,每天在生产线上来回穿梭。

“我们快10分钟,就能为后道工序多争取10分钟。大家都与时间赛跑,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周强说。他指着脚上的劳保鞋告诉记者,本来劳保鞋是九个月一换,但由于每天在现场走动频繁,劳保鞋磨损严重,穿半年就得更换。

忙碌间,不知不觉已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都是一个人去帮大家把饭带回来。”职工李勇提着一个装满六个饭盒的大袋子,匆忙奔向食堂。

正是靠着这股与时间赛跑的精神和劲头,近年来,熔炼班实现了铸锭投料量和发送量的节节攀升,为熔铸厂顺利完成保供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掀起 “头脑风暴”:融合众智力

铝灰是熔炼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熔渣产物,含有铝及多种元素,是一种可再生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在炒灰过程中温度不容易把控,炒灰锅表面极易形成锅圈灰,这不仅增加了清理难度,还会对下一锅铝灰的“炒制”造成影响。

熔炼班职工王伟经过反复思考,提出在炒灰锅表面均匀地涂撒一层滑石粉,这样在炒灰完成后,铝灰不易粘锅,方便了后期清理。

此外,熔炼班通过强化精细化管理,创新炒灰方式,2023年实现铝灰回收金属量同比增加22.32%,减少碳排放约22500吨。

通过对加料桶进行持续优化,加料时间缩短了一半,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清炉过程中,通过加大加宽扒渣头、优化扒渣板结构等对传统扒渣头进行改良,扒渣速度更快,扒渣更干净;补料平台经过改良,补料时间从10多分钟缩减到3分钟……针对生产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熔炼班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金点子”“银点子”,为工厂生产保供贡献了“先锋”力量。

在小改小革的同时,熔炼班在科技创新领域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完成了管式自动精炼车的自主设计开发,首次实现了管式精炼方式从传统低效的人工作业向稳定的机械化作业方式的历史性改变;开发“四合一”精炼工艺,大大提升了熔体纯净度;成功开发了再生铝用罐身料的生产工艺,使废料的再生比例提升至50%……

打造“家文化”:凝聚“心”动力

走进熔炼班的班组休息室,一面照片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中间这张是我们班组的合照,其他的都是我们班组职工的生活照。这张是向彬和孩子的合影,这是王利一家人的生活照,这是邹光春一家三口……”周强介绍说。

熔炼工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为了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班组分批将职工家属请来熔炼现场观摩。“家里人来现场看过我干活以后,知道我工作辛苦,在生活中也更加理解我了。”职工赵永林表示。

熔炼班还通过班前会、技能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大力营造“学习之家”氛围,积极鼓励职工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技术上精益求精;将打造“家文化”作为班组建设的核心,激发职工“爱厂爱家、为家争光”的主人翁意识,在“家文化”的引领带动下,熔炼班的品牌越擦越亮。

“火红的熔铸,火红的心,舍我其谁!”宣誓是熔炼班每次班前会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铿锵有力的誓言中,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熔炼班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上演。


附件: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

苹果版下载

安卓版下载